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配置中政府职能宏观上不断缩小,但在微观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资源配置的手段逐渐从单一的财政手段过度到市场为主财政为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同时,政府利用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转变了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经历了四十年的发展,中国金融体系逐渐形成了银行主导、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辅、政府积极干预的独特融资体系,这个体系帮助中国经济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高速发展,但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首先是金融市场信用基础结构薄弱,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有局限性,缺乏市场监管者;通过国家信誉担保,可以有效动员民间资金,以金融的稳定,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经济的政府驱动特征,使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向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资金配置效率较低,对民营经济支持不足,对银行体系的利润和竞争保护导致产业扭曲和配置扭曲,在逆周期干预时期更为明显。其次,银行信贷仍然是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途径,金融风险向银行集中,而股票市场既是拯救国有企业的工具,也成为“博傻”式的高风险市场,尚未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限制了创业与创新的发展,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刚性兑付问题限制了其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缺乏基于流动性、盈利性和风险性的良性互动,使得风险不能得到准确定价。
以下我们将从三个角度来讨论中国金融体系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
一、政府干预与金融体系的运行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实践中,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但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存在脱离政府干预的完全自由市场竞争。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对于其它可能的政府干预则讨论较少,因此对于资本市场中政府职能的系统性研究是相对不足的,而政府干预恰恰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我们需要回答几个问题:
1、 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之间的配合。市场经济下,财政手段的主要职能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提供辅助性的资源配置。一般来说,西方国家较少干预资本市场运行,国债发行与交易是许多西方国家参与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然而,除了国债发行之外,政府还可以有多种方式和渠道干预资本市场的运行,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职能。问题是,财政手段和政府干预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配合应该是怎样的呢?
2、 政府信用和市场信用之间的分工。政府信用代表了政府依靠自身财税及其他收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能力,既可以帮助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融资,又可以替私营单位或个人进行背书助其获得融资。政府信用可能会抑制或代替市场信用的功能,政府信用还可能会扩张或补充市场信用。因此,把握政府信用的边界是保证经济效率的关键,也是保证经济内外平衡的关键。
3、 政府干预和市场预期之间的协调。有界政府本身是一个关于政府职能范围的理念,但重要的也许不只是政府职能的边界的大小,我们还需要让市场看到政府职能的明确边界,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预期。政府职能边界的明晰需要依赖包括立法在内的承诺机制,这就需要我们精巧的顶层设计,既保证承诺机制的有效性,又保证必要时政府突破现有职能边界的灵活性。
二、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
金融体系的架构是经济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全球各国的选择也各不相同。以美国为首的盎格鲁萨克逊经济体以资本市场为基础,通过竞争性的价格来分配资源;日本和法国选择了以信贷为基础,关键价格受到政府管制的金融体系;德国则以信贷为基础,由金融机构主导定价。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比重不仅影响金融体系的效率,还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还决定了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渠道和手段。当前,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正面临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回答几个问题:
1、 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的融资结构。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型,政府通过对银行体系的干预,有效动员民间资金,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创新驱动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增长质量也得到更多的关注,资本市场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变得日益重要。
2、 金融稳定与金融体系效率的平衡。银行体系尽管由于其透明度较低,资金配置效率较低,然而却是金融稳定的基石;而资本市场透明度较高,资金配置效率较高,但却容易带来更多的市场波动。政府可以通过对银行的影响力可以更好的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这也是考虑金融体系架构的重要因素。
3、 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的互动。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而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其对支付体系的影响。除了信用中介职能之外,银行还是创造内生货币(存款)的支付中介,其在金融体系的比重直接决定了货币供给的结构以及信用体系流动性的充足程度。因此,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必然需要我们慎重考良其对于支付体系的重大影响。
三、数字经济下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实体经济正迈向数字时代,金融科技通过新兴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渗透融合来降低金融体系的成本,并为新的人群在新的场景下提供新的产品与服务,传统的金融体系正面临巨大的变革,金融创新风起云涌,给中国企业融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金融体系可能面临几个重要的变化:
1、企业运行的轻资产化。近年来兴起的企业轻资产运营的潮流似乎反映了业界对传统资产控制权、现金流权以及风险分配的挑战与创新。一方面,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使得大数据征信成为可能,企业逐渐摆脱了对于重资产作为信用基础的依赖;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资产的共享成为可能,增加了企业轻资产运行的可行性。企业运营资产的结构对于我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企业融资结构以及当前的公私合营等政治经济学问题都会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2、社会融资的去中介化。(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包括互联网金融和众筹等新型融资方式的繁荣;而区块链的“信任共识”机制极大地突破了原有的中心化的信用机制,使得点对点的信用活动成为可能,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对象和范围,必将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服务边界会缩小,可能会与其它商业企业、金融科技企业联合实现部分职能,部分职能会弱化甚至消失。这些变化必将带来金融体系颠覆式的变革,对于金融稳定、金融体系的效率以及支付体系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3、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可能会极大程度上减少金融行业人力成本的比重,这可能会颠覆传统金融行业人力资本为主导的特点。然而,金融服务智能化不仅仅意味着金融行业成本结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传统金融服务中的人力资本带来的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会逐步得到缓解或转移,这对于社会资本的回报水平和方式、金融行业的效率提升以及相关的监管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