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十月革命,为人类带来了计划经济。一个世纪的实践表明: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在全世界范围溃不成军。哈耶克于1945年在《美国经济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从信息的角度揭示了计划经济为什么不可行:由于中央计划者缺乏必要的信息,无论他如何努力,都很难做出正确的计划。在哈耶克看来,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分权:将决策权交给处于第一线的、拥有充分信息的管理者。彻底的分权就意味着计划者彻底退出,将权力还给市场,这就是市场经济。我们通过哈耶克的简洁和强有力的逻辑,不仅能洞悉计划经济的内在缺陷,并且能得出一个自然的推断:计划经济的成功改革有赖于分权。事实上,从计划经济诞生伊始,革命者们就发现理论无法顺利付诸实践,因而必须做出修正。列宁在1922年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为新经济政策辩护,认为国家无须将所有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而只需掌控战略制高点:这正从侧面反映了中央计划者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因而无法全面集权,只能妥协,将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几个行业。
即将在《美国经济学评论》发表的笔者和世界银行、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的三位学者的合作论文,用1998~2007年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验证了哈耶克的理论。我们发现,如果将中国国有经济部门看成一个巨无霸式的超级企业,它的决策权在不断的下移:大量的国企从上级政府转到下级政府,央企变成省属企业,省属企业变成市属企业,市属企业变成县属企业。换言之,正如哈耶克所言,国企改革的重要途径就是分权。更奇妙的是,我们遍阅当时的中央文件和高层领导讲话,并没有发现对国企下放的片言只语,反倒是各主管部门出台了大量的指导性文件。这说明国企分权并不是顶层设计,而是符合哈耶克的另一个著名论断“自由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