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姿教授: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发布时间:
在清华,有一门作为国家级精品金融类课程,每年都会有2万名以上的在线选课人数,这个庞大的群体中,不仅有日益不断增加的本校学生,还会有其他学校的学生、教师,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士,这就是《金融工程导论》,而这门课的主讲老师就是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朱英姿教授。

站在最高点改造金融
实际上朱英姿教授本是学物理出身,只身赴美继续深造。正值1993年衍生品大爆发,急需做定价、做模型的人才,朱英姿教授便从物理走进了华尔街。
攻读完纽约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后,她在纽约美国花旗集团工作了六年,历任风险管理和定量研究主管。2002年朱英姿教授毅然选择回国,成为了清华校园里的一名老师。
谈到她的经历选择,朱英姿老师这样说:“要不断发展自己,不断地发掘自己的独特性,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不断钻研,直到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这个时候,才有足够的资本承担社会责任。”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眼界和意识,朱英姿教授提出“站在两个最高点改造金融”。
首当其冲的就是“站在教育的最高点”。她说自己花了十五年的时间,才学会如何做这件比教书更难的事。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衍生品在种类、交易活跃性等方面都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同时市场上也缺乏金融工程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金融业的不断开放,市场对于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朱英姿教授在线下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线上课程,本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借助课程提升学生的金融素养,指导学生在不同商业环境中利用金融工具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让更多对金融感兴趣的学习者可以有机会接触到金融方面的知识。
朱英姿教授认为金融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经常需要根据经济环境进行调整和改动,特别是金融危机前后定价估值方面的思考,所以朱英姿教授每学期的线下课程都会邀请业界人员参与。比如,邀请交易所主管人员讲解衍生品的发展现状,邀请基金经理讲解投资实务中的金融工具应用等。朱英姿教授力求让自己站在教育的最高点,紧跟国际前沿,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发生的经济、金融事件,注重分析事件背后的逻辑,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对竞争性金融市场的深入理解和对金融创新的专业思维。

同时我们也要站在“科技的最高点改造金融”。朱英姿老师认为未来是科技赋能金融的一个过程。“我是2010年开始观察苹果的发展,过去这十年真是科技一枝独秀。再看金融反而是落后的,如果说万事万物都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金融的风水一定会转过来的话,我相信它一定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的老路,一定要利用现在科技最高点改造金融本身流程。单说金融本身,它确实是老了。如何再让它赋予新的活力呢?这是我最近经常思考的问题。就比如行为金融,它实际是在研究人,研究客户,研究客户的心理。而这种研究需要大量市场数据作为支撑,对于我们来说,最难的就是找到这些数据。所以说,科技赋能金融,最基本的条件还在于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联动。”

同时朱英姿教授强调虽然人工智能的时代会带来智能投顾、智能券商的到来,科技将取代大量重复机械和执行层面的工人,但是“机器策略的背后依然人,因为人是策略的开发和评估者,所以知识与教育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显得重要。”
找到兴趣,找到平衡
从物理研究到金融研究,朱英姿老师的跨度可想而知。对此她这样解释:“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无论它是冷专业还是当下热门,赚不到钱的时候,因为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完全不后悔的;当它成为热门时那不就更高兴了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赚钱,真的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
朱英姿老师说自己非常感谢当时的自己能够选择回国任教,因为正是这样的选择,让自己能够潜心钻研学问,并由此发现这才是是自己最喜欢做的事。不仅如此,6年的华尔街工作经验、数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为自己的研究之路夯实了更为顺畅的基础。
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就要坚持它,做好它。“2008年金融危机,很多在华尔街的同事都因为危机而失去了工作,最可怕的并不是失去工作本身,而是由于金融泡沫的破裂,许多岗位永久地消失了,美国的金融行业也从2008年的顶峰跌落下来,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许多当时的金融创新被主流社会诟病,可想而知身在其中的人会产生多少迷茫。所以形势终比人强,繁荣与萧条的轮回自有其规律,我们自己能做的,就是培养穿越轮回的定力,寻找正确的方向。”

穿越轮回的定力,要耐得住萧条时的迷茫和寂寞,也要守得住繁荣时的初心和淡泊。朱英姿老师却说这很简单,因为她所追求就是永远在前方的那束光。 “我们常常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很多工作可能是白费,突然一下发现这个方向不对或某个数据错了。但是我们知道前面有一束光,为了那束光带给我们的快感,我们只能重来。因为那种快感是没有办法代替的。这就像一个正反馈的周期一样,让我们能够在极致压力的同时感受到快乐。”
虽然喜欢的事情肯定会调动自己全部的潜能,但是朱英姿老师还格外强调找到一个平衡点。“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工作品质和生活品质的人,这倒不是说我工作上要多成功,生活上要多精致,而是说我清楚工作和生活的中我想要什么,所以我会有所取舍,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享受当下。一定要给自己一些自由的时间,工作之外的时间,让自己能够休息,释放压力,这样自己才不会透支,才能继续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自由的时间可长可短,但却是为巅峰的状态做准备。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没有一个平衡的心态很难做出好的成果,就像我自己每完成一个工作,我都会要犒劳自己。”
人生是一场修行
除了自己的《金融工程导论》这门课以外,朱英姿老师还希望开设这样一堂课:《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告诉每一个走出课堂的大学生,以分数为单一量化的评判标准彻底结束了,生活当中的许多事情是没有评判标准或者是有太多评判标准的,路才真正开始,要学会如何辨别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幻相,做出选择。不要象个巨婴一样,遇到问题,只会逃避,不知沟通,更不知自我反省和思辩。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智者,要学会用读书与行走的方式修行和参悟人生。“读万卷书,去行万里路,这应该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志向,尤其是女人,随着年龄增大,阅历增多,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体悟是越来越敏锐和细腻了,这时候才能充分品味经典作品的宽厚与深邃,充分参透大千世界的业力与轮回。”

与其他人的采访不同,朱英姿老师是本次专题采访中第一个学术领域的专家。她对研究的热爱和坚持,她对金融教育的努力和忧心,她对人生的淡泊和修行,无不让我感动。她说学术最为成功的模式是能够影响到政策以及业界,但其实这条路很难,难就是因为学术、业界、监管没有彻底的打通,科技有时候没有办法更好地赋能。但是正如她说的,这是她喜欢的事情,她相信只要有方向,路总是可以走出来的。